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资讯

项目动态

别了,宏建南里

来源: 北京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版次: 04     摄/本报记者 方非 文/宋云辉 方非

 

    白纸坊地区光源里、菜园街棚改项目及枣林南里棚改项目是西城区历史上启动的最大的棚改项目,预计将改善5600户居民的居住条件。目前,两个项目都已经正式启动征收。宏建南里是光源里棚改范围内一个不起眼的老小区,它最早只是临近南护城河的十个平房院,居住着邮政系统的职工和家属。1955年,宏建南里1号楼正式建成并入住。后来因为住房紧张,职工又在院里搭起不少自建房,简易楼和小平房混搭在一起,历经几十年风雨,早已拥挤破旧不堪。

    3月19日,随着这片棚改项目贴出征收公告,进入正式征收阶段,居民们期盼多年的安居梦即将成真。宏建南里1号楼也在集体动迁之列,楼内绝大部分居民都签了约,老邻居们都抓紧时间找房搬家。连日来,搬家的卡车来来往往,每天都搬走好几户。

    搬家带来喜悦,也带来伤感。棚改之后,宏建南里这一地名将在南城地图上消失,新小区的名称还在征集中。对于这些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度过大半生的老住户来说,要告别承载六十多年记忆的老房子,要扔掉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都让人不舍。但最难舍的,还是那些多年来处得跟一家人似的老邻居。

▲宏建南里1号楼于1955年建成,是一幢L形布局的简易楼,看起来十分破旧。

▲陈玉华老奶奶已86岁了,在1号楼居住五十多年。30多平方米的屋子最多的时候挤了老少三辈儿。陈奶奶最大特点是爱干净。即使快搬家了,家里也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看到走廊里因为搬家而脏乱,她又拿出了笤帚,尽管这楼也住不了几天了,但老习惯不能变。

这件蓝底白花的布褂子,是张大妈的心头爱。当年,布是紧俏货,女人很少舍得给自己做衣服。她下了好久的决心,省吃俭用几个月,才用布票买了六尺布料,给自己裁剪了这件“时装”,一穿就是大半辈子。即使后来生活好了,她也没舍得扔或拆,而是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压在箱子底下。现在要搬家了,张大妈把衣服仔细地洗了,挂出来晾干。她说,要把这件衣服带到新家。

89岁的李慧芳老奶奶,在此已居住四十年。年轻时,李奶奶全家七口人,只有她一个人挣工资。李奶奶上街捡煤核儿,买撮堆儿菜,还上邮电局管局长借过钱……靠着勤俭持家,一家人没冻着没饿着,三个孩子也拉扯大了。为了让全家吃饱,李奶奶每天蒸十五个馒头,老头儿吃仨,其他一人俩。当年蒸馒头的大锅用了四十年,至今她还珍藏着。

袁淑珍、白芝润、韩淑珍老姐儿仨,年龄都超过八十岁,做邻居最短也三十多年了。袁奶奶手巧,年轻时纳了布鞋,都会送给邻居孩子几双。韩奶奶每次蒸了小枣丝糕,都会给俩姐妹家里送去。白奶奶会帮姐妹们贴膏药,打针。自打天暖和了,每天下午,老姐儿仨都相约到院儿里晒太阳。“以后搬了楼房我们还这样晒太阳、说话儿。”

▲陈文奎86岁,老伴儿刘淑琴82岁,1955年搬来此楼,是1号楼最早的居民。站在家门口,陈大爷指着楼下院里一棵棵大杨树说:这些树都是我种的,刚种下才手指头粗,如今都能遮阴凉了。这两天,老两口儿在收拾东西,珍藏多年的婚纱照也从墙上摘下来了。照片拍摄于1949年,是二老钻石婚的见证,照片上的他英气勃勃,她妩媚动人。当年,陈大爷是派出所的警察,刘大妈是十几岁的女学生。俩人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结缘,一转眼共同走过了大半辈子的时光。

▲3月26日,阳光明媚,宏建南里1号楼的居民们在老楼下合影。如今楼里每家每户都在收拾东西搬家,将来有外迁的,有回迁的,再见面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因此,老街坊们都很珍惜这次合影的机会,一叫几乎全下来了。路过的街坊看见了,也加入进来凑热闹。拍照时大伙儿边挥手边喊:“再见!”